前言
在上一篇我们讲到,ZooKeeper 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协调服务,由于zookeeper的设计目标是用于协调分布式系统的工作,所以其本身也需要支持集群部署,以避免分布式系统出现单点问题。
分布式应用程序可以基于 ZooKeeper 实现诸如数据发布/订阅、负载均衡、命名服务、分布式协调/通知、集群管理、Master 选举、分布式锁和分布式队列等功能。
zookeeper的集群介绍
例如MySQL就可以通过设置slave服务器去读取master的二进制日志来进行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同步,这就是典型的master/slave模式的应用。
但是,在 ZooKeeper 中没有选择传统的 Master/Slave 概念,而是引入了Leader、Follower 和 Observer 三种角色。如下图所示
集群角色介绍
- Leader election(选举阶段):节点在一开始都处于选举阶段,只要有一个节点得到超半数节点的票数,它就可以当选准 leader。
- Discovery(发现阶段):在这个阶段,followers 跟准 leader 进行通信,同步 followers 最近接收的事务提议。
- Synchronization(同步阶段):同步阶段主要是利用 leader 前一阶段获得的最新提议历史,同步集群中所有的副本。同步完成之后 准 leader 才会成为真正的 leader。
- Broadcast(广播阶段) 到了这个阶段,Zookeeper 集群才能正式对外提供事务服务,并且 leader 可以进行消息广播。同时如果有新的节点加入,还需要对新节点进行同步。
不同类型集群的选举机制
1. 全新集群的选举机制
假设有五台服务器组成的zookeeper集群,它们的id从1-5,同时它们都是最新启动的,也就是没有历史数据,在存放数据量这一点上,都是一样的。假设这些服务器依序启动,来看看会发生什么。
1) 服务器1启动,此时只有它一台服务器启动了,它发出去的报没有任何响应,所以它的选举状态一直是LOOKING状态。
2) 服务器2启动,它与最开始启动的服务器1进行通信,互相交换自己的选举结果,由于两者都没有历史数据,所以id值较大的服务器2胜出,但是由于没有达到超过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都同意选举它(这个例子中的半数以上是3),所以服务器1,2还是继续保持LOOKING状态。
3) 服务器3启动,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,服务器3成为服务器1,2,3中的老大,而与上面不同的是,此时有三台服务器选举了它,所以它成为了这次选举的leader。
4) 服务器4启动,根据前面的分析,理论上服务器4应该是服务器1,2,3,4中最大的,但是由于前面已经有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选举了服务器3,所以它只能接收当小弟的命了。
5) 服务器5启动,同4一样,当小弟。
2. 非全新集群的选举机制
需要加入数据id、leader id和逻辑时钟:
- 数据id:数据新的id就大,数据每次更新都会更新id。
- Leader id:就是我们配置的myid中的值,每个机器一个。
- 逻辑时钟:这个值从0开始递增,每次选举对应一个值,也就是说: 如果在同一次选举中,那么这个值应该是一致的 ; 逻辑时钟值越大,说明这一次选举leader的进程更新.
总结
zookeeper的核心是 Paxos算法,但是zookeeper 并没有完全采用 Paxos算法 ,而是使用 ZAB 协议作为其保证数据一致性的核心算法。
所以这里我们最后总结一下zookeeper的特性吧
zookeeper的特性
参考自: